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电影

观剧《我的前半生》

  • 电影
  • 时间:2017-07-27
  • 人已阅读

 KY作者 / 咯咯

编辑/ KY主创们

最近两周,朋友圈和微博都被一部叫《我的前半生》的新剧刷屏了,网络上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所以今天也想来蹭个热点。

除了女主角罗子君(马伊琍饰)和丈夫陈俊生(雷佳音饰)的离婚风波,罗子君和闺蜜唐晶(袁泉饰)之间的友情,这部剧看到现在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唐晶和男友贺涵(靳东饰)的感情戏(这一对儿也是剧里最养眼的哈哈)

唐晶是和女主角罗子君相识多年的密友,与大学毕业后早早嫁入豪门,安心做起全职贵太太的罗子君不同,唐晶不相信爱情与婚姻。于是她日夜兼程,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独立,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终于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与唐晶相恋十年的男友贺涵最初是她的上司。贺涵纵横职场多年,事业上登峰的他,也是一个有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人。 商场上的贺涵是一个追逐利益,善于权衡利弊的精英,秉持着生意、人情都是有来有往的理念的他,有时也不免显得过于理性且利己。

在一起的十年间,贺涵和唐晶既保持各自的独立,又互相激励,一同成长。后来,贺涵跳槽去了一间他们对立的公司,两人更是成了名正言顺的竞争对手。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乍看之下如此般配又长久的一对,在最近的剧情中也遭遇了“分手”的情况。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这段看似默契十足又势均力敌的关系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面对相似的问题时,又应该如何处理?

这段关系中缺失了什么?

唐晶和贺涵的关系之中,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之间缺乏信任。尤其是唐晶——她对贺涵,对这段关系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质疑。

唐晶不相信工作上时刻秉承“交易是交易、人情是人情”的贺涵在面对他们的爱情时能够像她一样将真心全盘托付,不相信他们能够修成正果。甚至在跨越了十年的爱情长跑之后,贺涵终于向她求婚时,她也不相信他的求婚仅仅是出于爱情。而这种不信任,既有贺涵的问题,也有唐晶自身的问题。

首先,剧情中不难发现,唐晶是一个一开始就在亲密关系中心理防线很高的人。换句话说,她或许本来就容易对伴侣产生信任问题,而这可能出于三种原因:

1. 原生家庭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亲密关系模式,会对他们自己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和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造成深远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在成长中面对最多的就是父母的相处方式。

依照剧中的情节来看,唐晶的家庭关系并不完满。她的父母虽然感情一直不好,却迟迟没有离婚。在她高考的前期,父母更是对她说出了“因为想让你好好考试,我们才没离婚的”这样的话。

在如此这般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可能使得唐晶本身就对爱情和婚姻抱有一种恐惧和不确定的态度。也由于她在这样充满争吵的家庭环境中或许没能得到安全、稳定的爱,让她在长大后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会更难获得安全感。

2. 权力失衡

如果在关系中双方的权力失衡,那么较弱的一方会难以信任较强的一方。权力感的失衡可能来源于双方客观的差距,比如收入、社会地位差距、家庭背景悬殊等等;也有可能是源于主观的感受,比如“我觉得我配不上你”或“我觉得我爱得太多,在你面前显得很卑微”。

的确,贺涵和唐晶在一起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个上司或领导的角色。即使他们性格上都很强势,唐晶也有很多与贺涵不同的、自己坚持的想法,但客观上,她在贺涵面前就是处于一个弱势的位置,也在很多地方不得不受他的限制。

而当人们清晰地认为,或是潜意识中觉得自己在伴侣面前更低微、更脆弱时,人会本能地对一切不放心。他们会觉得比起强大的伴侣,他们在这段关系中更容易受伤:因为一旦伴侣试图伤害他们,他们会没有力量去影响伴侣、让伴侣停下伤害 (Kirshenbaum,2012)。

3. 缺乏非整合能力

非整合能力指的是“人们承受认知、情绪上的复杂性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个体能够容许矛盾的信念、情感同时存在,并对此感到舒适;不会试图通过操纵自己的价值观与情感来消除矛盾。他们能够接受“伴侣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善意、真诚的,而在有些时候也可能会进行欺骗和伤害”。因为他们清楚现实中一个人不可能是纯粹“善”的,总会有负面的部分,而且这是完全自然的。

欠缺非整合能力的人,会倾向于对伴侣绝对信任或是绝对不信任。在他们看来,如果伴侣爱他们,就不可能伤害/欺骗他们;一旦对方造成伤害,就代表伴侣完全不爱他们。同时拥有互相矛盾的认知(“你爱我,但你也可能欺骗我”)所带来的精神压力,是欠缺非整合能力的人难以承受的 (Sorrentino et al.,1995; Lomranz & Benyamini, 2016)。而显然,唐晶在这段关系中就不具备良好的非整合能力。

但,这种关系中的不信任不仅是唐晶一个人的原因。因为,贺涵在这段关系中,做出了很多破坏他们之间的信任的行为,即使他明知唐晶是一个格外缺乏安全感的人。

比如,他们的感情中曾出现过一个叫薇薇安的人。她是他们的同事,后来被调到了香港。因为薇薇安处心积虑制造的一些“误会”,让唐晶险些崩溃,他们甚至还为此冷战了一年。虽然其实贺涵和薇薇安之间并没有发生什么,他也费尽心思向唐晶解释了很久,但这件事始终是唐晶心里的一根刺。而这样一个险些毁了他们的感情,且尤其应该保持距离的人,贺涵却仍然会在每次去香港出差时和她一同吃饭。

基于这些原因,感情中如此重要的“信任”在他们身上注定是匮乏的。可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人们总会经历一些不顺利、不确定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中,正是信任予人的能力,去超越怀疑,得安全感,关系得以持续。


 

 

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中,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刚在一起时就说好“不谈未来,不谈婚姻,不谈恋爱”。他们像恋人一样相伴十年,被周围人都想当然地当成一对,实际上却没有给这段关系一个确实的定义。

这样的“约定”背后,可能存在着一种不愿意期待,或是不愿意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期待的心理。因为一旦有了期待,就意味着可能面对随之而来的风险和失望,而这两者都会让人感到脆弱。可以说,不给这段关系定义,不把未来纳入考虑范围其实是一种不愿意将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暴露给对方的表现。不仅如此,他们即使是在对方面前也依然保持着自己强势的姿态,仿佛自己真的无坚不摧。但其实,一段关系中,暴露脆弱是有必要的。

首先,保持“脆弱”使人更有吸引力。因为比起伪装,人本能地更喜欢真实的事物,同时,其实每个成年人内心都知道世界本就是混乱且不完美的(Seppala,2014)。生活中,那些保持脆弱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一个群体最受欢迎的几个人之一。因为他们往往更放松,在人际间更随和,也显得更完整和真实。在这样的人面前,其他人也会感到更小的压力,不需要担心“冒犯”,也不容易觉得“被评价”,这种真实会让其他人更容易信任,也让其他人有了空间和许可去同样地保持脆弱。

其次,压抑脆弱可能会适得其反。研究显示,当人们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刻意地展现完美和强大时,对方是能够感知到的,虽然ta不一定会拆穿。此外,抑的脆弱并不会底消失,它可能其他的情,例如怒。在密关系当中,那些不允自己脆弱的人,在感到脆弱的刻,会那些令他们产生恐慌或羞耻的人表示(Seltzer, 2008)。而且这种脆弱时的表达常常是对人不对事的。这种愤怒会彼此的关系长期陷入不和谐和冲突之中。

在关系中选择了避免坦露自己的脆弱,其实也就选择了和对方永远保持在一个安全却有距离的位置。毕竟,如果我们想要获得链接,我们就必须承受可能的脆弱


 

这段关系中还有一样缺失的东西,那就是依赖。“独立”二字不仅是他们各自的人生信条,也是他们在爱情中也始终秉持态度。保持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掌控感,这并没有任何不妥。但如果认为让一个人走进自己的生活,向ta表白心意,与ta共同做一些决定,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自己可能因此失去独立性(Choo, 2016)。那么,可能是害怕承的一种表

 

在两人关系的前期,他们都在回避做一些关于这段关系的决定——决定如何定义这段关系,决定要不要和对方住在一起,决定是否要和对方走入同一个未来……而即使到后来贺涵向唐晶提出了同居和求婚,她也无法做出这个决定。

在亲密关系中依然保持适当的独立是好的,是有益于关系的健康发展的。可是无法忽视的一点是,建立在彼此依恋的基础上的互相独立,才是好的独立。而那些过分强调的、依赖不足的独立,可能只是对其他问题的一种掩饰。

其实,不论是缺乏脆弱还是依赖不足,都离不开“信任”本身。不难想到,人在信任对方的时候,才能将自己的脆弱坦露给对方。而如果恰巧对方接受了这份脆弱,并认真地对待,真诚地回应,那么此时就会是对彼此的信赖加深的时刻了。

最后,这段关系中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两个人对感情的期待或许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对于贺涵而言,在工作中需要算清的利益得失,面对爱情也不应该退让。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是工作,交情是交情“,在面对唐晶时也同样适用。

比如,贺涵刚辞职不久时,为了在新东家面前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他将目光锁定在了唐晶当时正准备接的一个案子上。只要搞定那个案子,贺涵就能在新的公司有一个完美的开始了。于是,贺涵在唐晶不知道的情况下联系上了那个大客户,赶在客户正式和唐晶那边签约之前,说服客户选择了他。

相对的,唐晶向往、追求的,则是纯粹的爱情。她默认在爱情中,对方能够在大小事上都对她真诚,并一直将她放在第一顺位。因此,与贺涵不同,唐晶会和他分享几乎自己所有的计划和决定,包括工作上的事情。

在她看来,工作结束后,贺涵的角色就是自己的伴侣,而她不过是在和伴侣分享自己工作上的琐事。也正因如此,唐晶才会在得知贺涵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挖走了自己重要的客户,却还能在自己和他讨论起客户被人抢走这件事时表现好像和这件事毫无关系一样淡定时怒不可遏。

实际上,这两种对于感情的定位和期待并无对错之分,只是不同而已。但问题就在于,双方对此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沟通,所以这种不一致才会越来越严重,所以每当在意识到这种不一致时,觉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同时,关系中的不信任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

那么,感情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仔细地分析了这段感情中存在的种种缺失之后,分手乍看之下好像成了一个必然的结果。可是,关系中有所缺失,不代表这段关系就被判了“死刑“,因为其中很多问题,其实是有可能早早地被修复的。并且,如果处理得当,他们的感情或许会有一个不同的结局。

那么,如果亲密关系中出现了唐晶和贺涵之间的这些缺失,究竟应该如何挽救呢?

1. 对两人关系的诚实沟通

沟通对彼此的期待,是一件应该在关系的初期就完成的事情。开诚布公地讨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各方面的差异、感到对关系具有威胁的部分,也可以讨论彼此的付出和收益,设定一些规则。开始时讨论得越多,之后的误解和隐患就会越少。

唐晶和贺涵的关系中,两人即使在开始时说好“不谈未来”这件事,也应该坦诚地沟通自己为何想要一种这样的状态。因为,就算是像他们这样的”非典型“式亲密关系,也有必要搞清楚对方在这段关系中的期待究竟是什么,不能容忍什么,以及彼此对关系的担忧是什么。

同时,在沟通过程里,双方一定要注重确认、复述、检验,避免错误认知的发生。你所认为的Ta可能并不是真正的Ta,你所认为的对方的期待可能只是你的误解,你所传达出的意思也许并没有被很好地接收到。

因此,永远不要想当然,要通过沟通确认,向对方获取答案,比如将你所理解的意思复述给对方听,检验是否理解正确。

2. 加深彼此之间链接的关键:自我暴露

也许有人会认为,通过沟通就能让彼此更了解,让关系中的两个人更加亲密。但事实上,仅仅有沟通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不是所有的沟通都会拉近关系。关系的增近,取决于沟通过程中进行深度的自我暴露。换言之,除了分享一些时常琐事,个人爱好这样的信息,伴侣间更需要交流更多自己内在的想法和感受。从剧情中来看,唐晶和贺涵之间的交流就更多停留在工作,生活,以及价值观的交换。但伴侣之间,除了这些事情以外,更深层的自我暴露才是有效的增加亲密度的方法。

心理学家Larzelere和Huston(1980)发现,充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加深伴侣之间的默契和亲密度。同时,伴侣中一方的自我暴露往往会引起另一方“响应式的暴露”,让我们更愿意对伴侣倾诉内心的想法:“因为你对我不设防,作为回报,我也对你坦诚相待”。此外,当我们对伴侣自我暴露得越多,并且在过程中得到了对方认真的倾听与回应,我们会感到自己被伴侣接纳,从而提升了我们对伴侣的依赖和信任(Rempelet al., 1985)。

3. 学会在爱中“冒险”

有的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反而会爱得越保守。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在爱里的每一步,都会经过理性的分析,都会去思考很多问题——这样做是对的吗?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做值得吗?我会受伤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难看出,唐晶在这段关系中就爱得有些“畏首畏尾”,而贺涵也爱得有所保留。甚至,在贺涵终于决定往前跨出一步,向唐晶提出同居和结婚时,唐晶却仍然不肯放下理智与心防,为他们的爱情“冒一次险”。

但是,在爱中时刻保持理智或许才是最不理智的做法。很多时候,维持一段关系往往需要一些不计较得失,不考虑后果的冒险。举个例子,如果伴侣向你提出了一起旅行的邀请,你在内心对此其实也充满想象和期待,但理智上又担心几天的朝夕相处会引发争吵,害怕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被对方看见后会破坏自己原有的形象,等等。此时,与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不妨暂时将理性分析放在一边,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进行一次“冒险”。

其实,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在关系中主动去倾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要有勇气,才会有收获。

Top